【学习强国】郑州科技学院:聚焦数智赋能 提升育人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以场馆建设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平面叙事,以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着力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用好云平台,创设沉浸式学习情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学校利用红色场馆——河南省首家高校思政教育体验教学基地,创设沉浸式学习情景。
第一,坚持协同联动,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了一个科技感十足,注重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把教学内容有机串联,让历史动起来,让理论活起来,让课堂炫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政课的亲近感、体验感、获得感。
第二,优化学术梯队,凝聚人才队伍。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凝聚了一批由校内外优秀专业人士作为场馆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课程开发人员和宣传教育人员共同构成的人才队伍。场馆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9人,60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作为兼职教师,10余名校内外专家作为导师,保证了场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整合多元载体,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通过360度环幕、飞屏、透明屏等设备、虚拟仿真技术及声光电技术,精心设计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思政教育体验教学主题。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感悟和内化,发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用活云平台,构建数智化资源图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夯实数字教育基底,构建数智化资源图谱。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统筹、党群部门联动、专项工作组负责”四级管理机制,负责场馆项目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和优化完善,制定了场馆使用管理制度、日常值班制度、宣讲队伍管理制度,确保场馆建设高效完善、管理规范、责任清晰。
第二,聚焦功能发挥,优化资源图谱。学校利用现有场馆,结合教学主题设置内容,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自己制作,在制作和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相关内容学透学深,先自我教育再教育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助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
第三,培育数智素养,保障应用协同。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校内成立工作专班,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科研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通力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广泛汇聚行动合力。
三、用实云平台,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多元主体互动,提升育人实效。
第一,凝练特色亮点,构建思政育人品牌。近年来,“春雨计划”“书香郑科”“后浪计划”“三铸”入学教育工程、“云思政虚拟仿真工作坊”等6个思政品牌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实践中心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学生处党支部获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王桂录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搭建多元载体。学校利用现有平台,突破了传统的室内、课堂的载体,将思政教育载体拓展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和融媒体中。让理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感悟和内化,在青年心中厚植爱国之情、强国报国之志,让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第三,创新团队建设,强化育人实效。学校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级联动宣讲团:学校“铸魂”宣讲团提供理论框架和宏观指导,教师“领航”宣讲团将理论与专业知识细化,学生“润心”宣讲团则以具体事例和亲身感受进行生动诠释。致力于以青年视角和青年话语讲述时代故事,鼓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又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践之要。近年来,郑州科技学院依托校内红色场馆平台,优化课堂教学、场馆育人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在组织领导、工作体制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