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资讯 > > 媒体报道 > > 正文

【省教育厅】郑州科技学院:以“八个聚焦”助推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31 12:15:25浏览:

【省教育厅】郑州科技学院:以“八个聚焦”助推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郑州科技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五育并举”,大力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八个聚焦”推进体育改革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聚焦“管理”,强化体育组织领导。学校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出台相关文件及其配套体育管理制度,为推动体育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建立体育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好体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建立分管校领导联系体育学院制度,确保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定期召开全校性体育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体育工作。

聚焦“强师”,夯实体育强教之基。学校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需要,按标准引进体育教师,聘请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兼任体育教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着力培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有效提升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和学习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不断激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聚焦“教会”,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严格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坚持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相结合,加强学生健康知识教育,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基础上,开展运动项目模块教学。公共体育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近年来,学生“选课菜单”不断丰富,不仅有“三大球”、“三小球”、健美操、武术、瑜伽、跆拳道等传统项目,还有体育舞蹈、轮滑、太极拳等特色项目,新增了素质拓展、单车、桥牌、空竹球、匹克球等新型项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需求,形成“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品牌。

聚焦“勤练”,提升体育锻炼质效。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如“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热潮。推行“闪动校园阳光跑”APP,督促学生每天坚持锻炼。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成立20个学生体育社团,每个社团均配有专业的体育指导教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健身,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支持体育教师参与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支持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大型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聚焦“常赛”,发挥赛事牵引作用。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组建12个项目体育运动代表队,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全面提升运动队竞技水平,努力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近10年,每年都有超过8支运动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及省级比赛。学校重视培养学生体育特长,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与洛阳市体校以及英开、贝体等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建立“校—院—班”三级常态化竞赛机制,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和交流等活动。每年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达标”运动会等综合类运动盛会,定期举办以“阳光体育活动”为主线的系列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和大学生体育文化节,通过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竞技性、健身性体育项目,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聚焦“育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注重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充分发挥体育对青年学生情绪调节、压力疏解、自信心培养等的促进作用。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体育+心理”复合型教师团队。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学习中设置心理健康知识模块,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体育心理实验室,打造“科技赋能+心理干预+运动训练”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健全体育教师、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联动机制,构建学生心理综合干预模式。开展团队合作类游戏、社交性运动、正念类运动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社交互动和人际关系发展。常态化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压力释放方式。成立心理互助型体育社团,利用运动APP建立学生运动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预防及调节能力。通过开展运动员赛前心理筛查、对有焦虑症状的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实施学生心理动态化发展性评价等,优化体育教学方案,改进体育教学实践。

聚焦“激励”,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完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将体育素养指标纳入学生体育评价,体育课程考核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激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每年分两期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聚焦“硬件”,改善体育条件保障。高度重视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对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修建、改建室内外各类体育场馆、设施,配足配好体育器材,满足体育教学、体质测试、运动训练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定期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锻炼时的安全。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室外体育场地90%以上安装灯光设施,为学生参加晚间体育锻炼提供基本条件,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拓展时间和空间。健全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体育学院、学生体育社团、校医院、社会医院联动机制,及时处理突发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