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

当前位置: 首页 > > 本科专业 > > 智能建造

专业名称:智能建造

隶属院系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未来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基础理论、宽广专业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深厚科学与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系统土木工程以及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工程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从事土木工程领域项目基本设计、工业化建造、自动化施工、智能运维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经过4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开发)满足智能建造特定需求的工具程序、标准部件、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并在设计环节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 具有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智能建造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标准,评价智能建造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其对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智能建造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9.个人和团队:在解决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智能建造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在与智能建造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理解、掌握、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提高自主学习和适应智能建造新发展的能力。

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数字测量、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智能施工、BIM技术应用、装配式深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化施工组织管理、钢结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工程大数据处理与应用、3D打印建造技术

集中实践环节:

土木工程绘图、企业认识实习、数字测量实习、技能取证、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BIM技术应用实训、3D打印建造技术实训、施工组织管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专业特色:

本专业紧扣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深度融合土木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拥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与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本专业强调多学科交叉,打造从智能设计、智能建造到智能运维的全链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同时,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借助虚拟仿真、BIM技术、智能建造实验室以及企业实习等多元平台,锤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引入行业前沿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并与多家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就业去向:

1.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

2.各建筑类企业运用建筑CAD、结构CAD等软件技术从事建筑的初步设计、方案设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3.能从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作、运输、安装、运维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工作;

4.能从事造价咨询、组织管理、建筑节能、新机械、新能源技术等相关工作;

5.能从事BIM技术、建筑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以及市场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6.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

技能证书:

三级智能建造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证、BIM技术员、BIM建模师、BIM应用工程师、设备安装施工员、安全员等

课程体系及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其中

学分占比

理论

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思想政治类

17

296

236

60

9.7%

人文社科类

23.5

532

356

176

13.4%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20

360

360

0

11.4%

选修

6

96

96

0

3.4%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33

568

494

74

18.9%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25

416

326

90

20.0%

选修

10

160

154

6

跨学科拓展课程

选修

4

64

64

0

2.3%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

(16)

/

/

/

30.0%

创新创业实践

4

/

/

/

劳动教育实践

1.5

/

/

/

集中实践

31

/

/

/

合计

175

2492

2058

406

选修课比例:11.4%

主讲教师:

袁棪,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工程师,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专业,智能建造专业负责人,主讲《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建筑抗震设计》、《BIM技术应用》等多门课程。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教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年评为郑州地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获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2020年获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高级证书;2020年获第一届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二等奖;主持参与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高校重点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省厅级项目10余项,获奖2项,其他省市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获奖6项;参编正式教材4部,校内自编教材1部,专著2部;先后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3篇,SCI 2篇,EI1篇;申请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指导学生多次参加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张景丽,硕士研究生,副教授,2007年7月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1年5月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结构工程专业。主讲《施工组织管理》、《道路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持和参与各级教科研项目19项;发表期刊论文10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教材1部,编写著作1部;指导学生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发表论文2篇;2015年、2021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22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称号;研究的“1+X证书制度改革”教研课题获得河南省社科联一等奖、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一等奖。

杨黎明,女,讲师/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硕士研究生。主讲《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装配式建筑施工》等课程,荣获校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主要研究老旧小区综改、BIM智能化设计等。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16项;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 2篇,中文核心1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参编行业标准1部、图集2本、专著2部、教材1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荣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

张文,研究生学历,讲师,工程师,一级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主讲《钢结构深化设计及造价管理》等课程。主持完成省社科联项目一项。参与郑州市社科联项目一项,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3项。发表论文3篇。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

林序冲,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2016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9年获得长安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讲《工程测量》课程,研究方向为工程减隔震,阻尼器优化设计。

张志静,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主讲《BIM建模》、《BIM技术应用》、《钢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发表论文3篇,主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1项,2023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2024年河南工业软件创新大赛三等奖。

侯文彬,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毕业于河南大学,从事土建类专业教学工作,承担《工程结构试验》、《钢筋平法识图与算量》等课程的教学,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

教学设施:

建材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全自动水泥抗折抗压试验机、电液式压力试验机(2000N)、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振实台、水泥胶砂搅拌机、水泥净浆搅拌机、砂浆稠度仪、负压筛析仪、振筛机等。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水泥细度试验、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混凝土坍落度试验、砂浆稠度试验、骨料筛分试验等实验项目。

能力培养:

主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能的理解、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土工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直剪仪、固结仪、三轴仪、击实仪、无侧限抗压强度仪、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标准筛、烘箱、电子天平、渗透仪、粉碎机等。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原状土取样及土的基本物理指标试验、土的侧限压缩试验、土的直接剪切试验、土的击实试验、液塑限测定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

能力培养:

主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土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创新能力。

测量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DS3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数字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激光经纬仪、激光铅垂仪、全站仪、测距仪、卫星定位仪等。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水准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距离测量,视距测量等实项目,工程测量综合实训及学生开放性实验实训等。

能力培养: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施工测量应用能力。

结构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手动油泵、液压千斤顶、自平衡式钢制反力架、静态电阻应变仪、应变式位移传感器、应变式荷载传感器、千分表及磁性表座、回弹仪、混凝土搅拌机、模板。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混凝土梁受弯构件的破坏试验、裂缝发展与检测。同时承担各类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等。

能力培养:

通过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受弯性能实验,了解受弯构件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破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