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

当前位置: 首页 > > 本科专业 > > 智能建造

专业名称:智能建造

隶属院系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学历层次:本科

学制学位:本科四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未来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意识,掌握较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建筑领域智能化发展需求,能够理解、分析、评价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工程项目的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维等方面工作。同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跨界发展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工程行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智能建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解决智能建造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专业能力:具备根据工程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并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及相关政策法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认知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持续学习,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发展能力;

3.综合素质: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

4.职业成就:具备沟通、交流与管理能力,在工作团队中,能作为主要成员发挥骨干作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跨界发展能力,能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

主干课程:

智慧测量、工程力学、人工智能程序设计(Python)、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智能施工、绿色建筑运行维护管理、装配式结构设计与施工、智能化施工组织管理、钢结构、智能建造装备与机器人、3D打印建造技术。

集中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土木工程绘图、企业认识实习、智慧测量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绿色建筑运行维护课程设计、BIM技术应用课程实训、生产实习、3D打印建造技术课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课程设计、智能建造设备与机器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含实习)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一个根据河南省地方区域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准确定位的新兴优势专业。我校作为郑州地区重要的地方高校,充分发挥了该专业优势,在河南省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作用,培养出适应现代智慧施工、绿色建筑等初步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生产等企业单位,以及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适应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

就业去向:

1、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

2、在各建筑类企业运用建筑CAD、结构CAD等软件技术从事建筑的初步设计、方案设计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3、能从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作、运输、安装、运维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工作;能从事造价咨询、组织管理、建筑节能、新机械、新能源技术等相关工作;

4、能从事BIM技术、产品开发及市场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技能证书:

BIM建模技术、BIM项目管理、设备安装施工员培训、安全施工认证培训。

学时学分分配/主讲教师/教学设施: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其中

学分占比

理论

实践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思想政治类

19

328

268

60

9.9%

人文社科类

23

524

348

176

12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20

360

316

44

10.4%

选修

6

96

96

0

3.1%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43

744

620

124

22.4%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23

376

320

56

12%

选修

0

0

0

0

跨学科拓展课程

选修

4

64

64

0

2.1%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践

16

/

/

/

28.1%

创新创业实践

4

/

/

/

劳动实践

1

/

/

/

集中实践

33

/

/

/

合计

192

2492

2032

460

选修课比例:5.2%

主讲教师:

袁棪,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工程师,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专业,智能建造专业负责人,主讲《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建筑抗震设计》、《BIM技术应用》等多门课程。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称号;2018年评为郑州地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获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2020年获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20年获第一届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二等奖;主持参与省厅级项目10余项,获奖2项,其他省市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获奖6项;参编正式教材4部,校内自编教材1部;先后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3篇,SCI 1篇;申请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指导学生多次参加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李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岩土工程教研室副主任,主讲《工程概预算》专业课程和《建筑节能技术》技创辅课程。

在教改上,一直致力于探究项目化教学,构建课程项目教学、专业项目协同育人模式、土建类专题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创新创业“五闭环”培养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专题教学、点-线-框架教学,注重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品-暖-正”思政品质的塑造。主讲课程获得校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课程思政优秀团队,获得过河南省民办教育“模范教师”称号,校级“优秀教师”、“教学先进工作者”、“文明教师”的荣誉称号。科研主要研究3D打印绿色混凝土,主持和参与教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教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2篇,参编教材4部,主持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参与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张景丽,硕士研究生,副教授,2007年7月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1年5月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结构工程专业。主讲《施工组织管理》、《道路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持和参与各级教科研项目19项;发表期刊论文10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教材1部,编写著作1部;指导学生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发表论文2篇;2015年、2021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22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称号;研究的“1+X证书制度改革”教研课题获得河南省社科联一等奖、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一等奖。

李晓梦,硕士研究生,讲师,党员,毕业于郑州大学,从事工程造价、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学与指导工作,承担《建筑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电算化》、《BIM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教学,主持或参与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郑州市社科联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先后荣获“郑州科技学院优秀教师”、“郑州科技学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9篇。

教学设施:

建材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全自动水泥抗折抗压试验机、电液式压力试验机(2000N)、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振实台、水泥胶砂搅拌机、水泥净浆搅拌机、砂浆稠度仪、负压筛析仪、振筛机等。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水泥细度试验、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混凝土坍落度试验、砂浆稠度试验、骨料筛分试验等实验项目。

能力培养:

主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能的理解、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土工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直剪仪、固结仪、三轴仪、击实仪、无侧限抗压强度仪、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标准筛、烘箱、电子天平、渗透仪、粉碎机等。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原状土取样及土的基本物理指标试验、土的侧限压缩试验、土的直接剪切试验、土的击实试验、液塑限测定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

能力培养:

主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土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创新能力。

测量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DS3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数字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激光经纬仪、激光铅垂仪、全站仪、测距仪、卫星定位仪等。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水准仪的使用,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距离测量,视距测量等实项目,工程测量综合实训及学生开放性实验实训等。

能力培养: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施工测量应用能力。

结构实验室:

本实验室配备:

手动油泵、液压千斤顶、自平衡式钢制反力架、静态电阻应变仪、应变式位移传感器、应变式荷载传感器、千分表及磁性表座、回弹仪、混凝土搅拌机、模板。

开设实验项目包括:

混凝土梁受弯构件的破坏试验、裂缝发展与检测。同时承担各类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等。

能力培养:

通过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受弯性能实验,了解受弯构件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破坏特征。